核心觀點
政策發力引導核電復蘇, 2023-2025 年我國核電裝備市場空間或達千億元。截至 2022 年 9 月,我國在運核電機組數量 54 臺, 2022年核電機組核準數量已達 10 臺,是 2008 年以來核準數量最多的年份。“十四五”期間我國核電運行裝機容量要達到 7000 萬千瓦,按每臺核電機組 100 萬千瓦裝機容量計算,核電每年市場空間或達千億,約 825-1350 億元,對應核電裝備每年市場空間 413-675億元,則 2023-2025 年我國核電裝備市場空間或超千億元。
新燃料運輸容器國產化發展勢頭良好, 2023-2030 市場空間約 15億元。我國核電產業起步較晚, 此前新燃料儲運容器主要由國外購入,近十年進口數量約 480 個。國外新燃料運輸容器單價較高,約 400 萬元/臺。近年國內自主設計多款新燃料組件運輸容器,獲得了監管部門對設計、制造的批復。中廣核 ANT-12A 型新燃料運輸容器 2022 年國內廠商訂單已超百臺。需求端看,國產替代的趨勢下,按目前 500 臺保有量計算, 2023-2030 年新增約 1000臺規模,對應市場空間約 15 億元。 考慮存量更新情況下, 新燃料運輸容器 2023-2030 年均市場空間 4.5 億元,復合增速 18.7%。
乏燃料離堆儲運需求大, 所用運輸容器市場空間超千億,首臺國產運輸容器已于 2021 年下線,中性預期 2023-2030 年均市場空間 23 億元。 我國乏燃料后處理能力薄弱,目前乏燃料處理能力只有 50 噸/年,在建處理能力也僅為 200 噸/年。 截至 2020 年底,在運壓水堆核電站已累計產生乏燃料約 6200tHM,其中約 90%貯存在堆水池中。核電發電量的擴張促使我國乏燃料產生量逐年增長,到 2030 年乏燃料產出 1803 噸/年,累計產出 23110 噸。
按照電站內水池屯放乏燃料 10 年來測算乏燃料運輸容器年市場需求與我國乏燃料處理能力建設進度較為匹配,按此測算,到2040 年乏燃料累計運出需求量超 2 萬噸,對應市場空間達千億。我國自主設計制造的首臺百噸級乏燃料運輸容器于 2021 年 6 月下線,國產設備前景廣闊。
投資建議:建議重點關注已經形成新燃料運輸容器批量訂單的企業科新機電、受益于我國乏燃料處理能力建設進程的景業智能,建議關注蘭石重裝、中集安瑞科、日月股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