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2年,醫藥行業收購熱度雖然較上年有所下降,但依舊可圈可點。根據豐碩創投梳理的2022年醫藥收購事件,收購金額居前的10個醫藥收購案例主要涉及安進、輝瑞、BMS、GSK等7家跨國藥企。
多家跨國藥企交易金額超20億美元
其中,安進以283億美元收購Horizon,將后者的甲狀腺眼病產品TEPEZZA也收入囊中,該筆交易金額刷新了2022年醫藥健康領域藥企收購金額的記錄。
緊跟其后的是輝瑞,其以總價116億美元拿下了Biohaven,從而獲得后者具備潛力的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受體拮抗劑,包括 NURTEC ODT、Zavegepant以及一系列臨床前 CGRP 資產組合。
回看2022年,輝瑞收購動作頻頻,除了Biohaven以外,輝瑞還先后以67億美元、54億美元以及10億美元,收購了Arena、Global Blood Therapeutics、ReViral。
此外,BMS、GSK、Sumitovant、Samsung Biologics等跨國藥企2022年也曾發起過大額收購,涉及交易金額均超過20億美元。
罕見病和腫瘤賽道備受青睞
從上述跨國藥企大額收購的企業所處賽道以及所擁有的重磅產品(包括在研產品)來看,不難發現一個現象:跨國藥企正通過大舉并購加速布局腫瘤、罕見病領域。不論是上述提及的安進收購的Horizon、輝瑞收購的Global Blood Therapeutics,還是BMS收購的Turning Point、Sumitovant收購的Myovant、UCB收購的Zoegenix、GSK收購的Sierra,這些跨國藥企所大額收購的對象基本處于罕見病和腫瘤領域。
分析認為,這一現象反映出跨國藥企對腫瘤和罕見病市場前景的看好,以及跨國藥企布局這兩大賽道的決心。
就腫瘤行業而言,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生活習慣的改變,腫瘤患者高發。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表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癌癥新發病例約有1929萬例,其中中國約有457萬新發癌癥患者。其中在發達國家,包括結直腸癌、乳腺癌、甲狀腺癌、前列腺癌等腫瘤發病均呈現持續上升趨勢,在我國,包括肺癌、肝癌、乳腺癌等患者人數也在不斷增長。這些情況正刺激著全球腫瘤藥物市場以及我國腫瘤藥市場需求的增長。
數據顯示,全球腫瘤藥物市場規模2021年到2026年,預期將從1817億美元增至3411億美元,并且到2030年增長到4845億美元,2021年至2026年、2026年至2030年的復合年增長率分別為13.4%、9.2%。中國腫瘤藥物市場規模預期也將增長迅猛,將由2021年的358億美元增至2026年的695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4.2%,并在2030年突破1000億美元,達到1010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9.8%。但目前廣大癌癥存在仍存在巨大的尚未被滿足的臨床治療需求,仍需要藥企持續開發與探索。
另外在罕見病賽道,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聯合北京病痛挑戰公益基金會發布的《2022中國罕見病行業趨勢觀察報告》顯示,全球目前已知的罕見病超過7000種,全球罕見病患者已超過3億,其中我國大約有近2000萬罕見病患者,但廣大患者群體對于罕見病藥的需求也仍舊迫切。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全球罕見病藥物市場規模將由2020年的1351億美元增至2030年的3833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1%。
瞄準兩大千億美元市場藍海,相比于自研伴隨的高投入、高風險等,業內認為跨國藥企通過并購的方式,可以更快速地豐富產品管線,提高自身在腫瘤和罕見病賽道上的競爭力,并進一步提高企業業績的增長點。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被上述跨國藥企收購的企業中,共有7家的產品處于商業化階段,明顯超過2021年和2020年的5家和3家。對此,分析認為,這可能表明跨國藥企在大額收購方面,對于能否短期改善報表問題更加重視。
2023年跨國藥企并購步伐或加快
展望2023年,業內認為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有望回暖,預計近年來大舉發起并購的跨國藥企仍可能回踐行加速并購步伐。例如,近期,高盛估計,在考慮現金流以及負債能力后,輝瑞2023年仍擁有超過1000億美元的額外資金可用于并購交易。